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知产”变“资产”激发创新动能

[07月03日 09:17] 来源:中国网 阅读量:10324   

为了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工作要求,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知识产权金融发展,加强对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的支持,今年3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联合印发工作方案,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未来如何更好地推进开展知识产权贷款工作,让更多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能融到资,推动企业的“知产”变“资产”?

评估处置面临瓶颈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企业以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作为质押标的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等融资,并按期还本付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往往离不开资产抵押担保,而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轻资产、缺担保、抵押物少的现状,往往难以获得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产品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

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知识产权金融业务保持快速增长。其中,202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555.7亿元,同比增长33.4%;累计发放贷款户数26545户,同比增长23.4%。但是,一些地方和领域还存在制约知识产权金融发展的诸多痛点、难点和堵点,其中“评估难、风控难、处置难”是困扰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贷款业务的主要难题。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专业性很强,我国是专利大国,但如何识别出真正具备独立市场价值的知识产权并不容易。金融机构往往缺乏独立评估能力,且目前第三方评估机构数量少、费用偏高。

处置难是因为多数知识产权一旦脱离原企业,其效用会大幅度下降,而且由于缺乏公允价格,缺少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知识产权处置变现难度较大,一旦贷款出现问题,质押物难以处置变现。

“应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数据库,为交易双方提供参考数据,进而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推动知识产品可交易、可处置。同时,加快培育知识产权第三方评估机构,培养知识产权评估人才,提高知识产权识别和评估的专业性、公信力。推动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政府各方责任共担和损失分担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策支持力度,让银行等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政策助力破解难题

知识产权贷款痛点堵点已经引起多部门重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了《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在登记、评估、处置、补偿等关键环节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针对‘评估难’问题,《工作方案》提出,鼓励商业银行对于单笔1000万元以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通过内部评估或者银企协商形式确定价值;鼓励政府部门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面提供数据、模型和系统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用知识产权整体评价替代价值评估。针对‘处置难’问题,《工作方案》提出,健全知识产权交易机制,推进专业化处置平台建设,鼓励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等设置知识产权质物处置专门板块;探索采取企业预缴质押期间专利年费等方式,避免专利权因未缴纳专利费而失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日,江苏金融监管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价值评估、交易机制、金融服务、金融协作机制重点任务,着力解决制约知识产权金融发展存在的质押登记、价值评估、风险分担、质物处置等难点问题,完善知识产权金融发展生态。

为完善质押登记线上办理,《实施方案》提出,全面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无纸化试点工作,通过专利业务办理系统在线办理专利权质押登记手续,实现商业银行各级机构专利权质押登记全流程无纸化办理全覆盖。

在丰富知识产权贷金融产品服务方面,江苏金融监管局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属产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支持银行机构延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期限,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拓宽质押担保范围。支持金融机构围绕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提供投贷联动、投债联动、投保联动等创新服务模式。支持探索知识产权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支持票据、知识产权信托、知识产权融资租赁等业务模式。

“到2027年,基本建成规则全面明确、服务便捷高效、信息共享畅通、体制机制完备、具有江苏特色的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形成运行良好、丰富多元、支撑有力、系统安全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江苏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银行积极探索经验

如何在遵循商业规律、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是摆在各家银行面前的课题。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取得了宝贵经验。

在北京,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轻资产、高投入”等特点,支持企业通过直接质押和间接质押的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该行推出新版“智融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突破传统风险处置理念和模式,依托知识产权领域专家行业经验,通过知识产权反向许可操作,从法律、经营、市场、技术、稳定性5个风险评价维度,设置近40项评价指标,形成基于信贷角度、适用于知识产权风险及价值的评价体系。

在浙江,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辖内海盐农商银行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在保障信贷安全的前提下,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创新型业务,目前,已成功帮助企业盘活各类知识产权42项,助力25家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贷款融资。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平阳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专利权质押”“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在知识产权贷款申请过程中,我行依托专业评估机构,协助企业精准评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确保质押物价值得到公允体现,并简化办理流程,提升融资效率。”该行信贷管理部负责人陈锦说。

在重庆,江津金融监管分局持续完善“监管引领+精准对接+服务升级”综合体系,推动重庆市江津区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规模连续6年稳居重庆市第一,辖区内银行机构累计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9.16亿元,惠及企业500余家,贷款余额2.98亿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25%。

“在政策的引导下,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型企业特点,以人才、技术、业务模式和市场前景等作为评价要素,以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作为探索质押品,‘不看砖头看专利’,让不符合传统授信标准的科技型企业方便获得融资支持,实现科技优势与金融资源有效协同。”董希淼说。

专家表示,国家各级知识产权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加强政策指导,引导银行业建立符合知识产权特点的信贷审批制度和利率定价机制,让更多创新型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